目前國內河道污染問題仍然未全部解決,隨著工業用水與生活污水的排入,河道污染正在日益加重。近幾年來環保領域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河道的污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結合現在人們對于城市生態環境、景觀、文化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注度,河道治理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現如今河道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是控源截污,增大污水管網與城市污水廠運營規模建設,河道清淤,人工生態修復,生物治理,水生植物凈化等方法。
1.控源截污
截污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截污后將污水等污染物控制在特定的地點與濃度情況下將其收集或進行處理,通常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外來的污染物擴散進而污染其整個水體,同時也方便處理。而控源則是通過找尋其源頭削減其污染量減少其進入截污點后源源不斷釋放的污染物與污染濃度,從而凈化整體的水環境。
2.污水管網與污水廠規模擴建
污水管網往往是一個城市負責泄洪與處理城市中生活污水的主要角色,污水通過管網集中流向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目前多個地方污水處理管網仍為建設完全,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導致了部分雨污水與生活污水最終流向河道。
3.河道清淤
河道清淤是一種通過物理方法凈化河道的方式,常常通過大型機械設備,將河道中的黑臭底泥清出,或是將其淤泥通過攪動的方法與水混合,通過水的流動性帶入下游,從而疏通河道并減小的底泥對于河道的污染。
4.人工生態修復
人工生態修復是通過利用物化的方法,針對不同的河道現狀與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解決方案,例如安裝曝氣設施,亦或者加裝生物填料等方法,通過對水體增氧曝氣或通過生物填料過濾去凈化河道水體。截至目前,市場中生物填料有多種不同的材料,其材料中的孔徑與密度不同也影響著其工藝的處理效果。而對于河道曝氣設施而言,曝氣種類多樣化,有推流曝氣、噴泉曝氣、射流曝氣、微納米曝氣、太陽能曝氣等方法。
5.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是近幾年來環保領域的熱門話題,其本身利用自然界的資源掠奪與生態鏈特性,針對于水體進行針對性整治,將河道水體中的有機有毒物質、土壤中的污染物分解為其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生長交替,最終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物質留存于水體當中。一般主要用在河道中的微生物技術有兩種,一種是在河道中添加多種復合菌種作為外來菌種進行對水體的凈化,其凈化能力培養得當較為突出,去除能力較強。一種是將催化劑類的營養物質投入水體當中,用其促進土著菌種的生長來凈化水質。
6.水生植物
此類方法通過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進化與新陳代謝功能針對水體進行凈化,一般分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游植物等種類。其凈化能力在生長完成后較強,對于水體能夠起到脫氮除磷的效果,同時其本身能起到一定過濾的作用,能夠凈化水體。在種植時應多多考慮其外界因素的影響,生活污水與大氣中的污染物都有可能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種植時需要考慮其綜合條件下是否適合種植,種植哪種植物最為合適。
水乃人類生命之源,萬物源于水,水生養萬物,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對水資源的利用,但在人類生產生活的進化歷程中免不了對水的污染,令人擔憂,但國內目前對水資源保護的意識日益變強,對于水體的凈化更是視為重中之重,重建生態環境,是我們必須要行動的任務,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