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治理當中,較多使用的方法一般主要依靠水生植物種植來維持河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自凈化能力。水生植物種植是河湖生態系統治理重要組成部分,依靠水生植物在水體中的作用,能有效轉移水體系統的污染負荷,其發達的根系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來分解水體中的污染物以供植物吸收,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與抑藻能力。
生態治理現場
人工創造的自然條件,能夠根據現場環境的不同情況來選擇不同合適的方案,根據周邊信息來進行適合的水生植物與共生環境搭建,創造出適合水體特征的水生植物群落,有效降低懸浮物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以及溶解氧,為其他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同時改善了水體中的生物多樣性。
一般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水體當中的氮磷等元素會吸收利用,并且其根葉會對水中懸浮物起一定的吸附作用,富集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同時,植物能起到一定的有機物降解作用,隨著其水質改善溶解氧增加,為微生物的生存創造了良好條件。通過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分解,水質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人工浮島中的基質填料也可以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載體,增加了有效載體面積?;|填料增加了單位體積內填充物的密度,能夠減少水體在植株根系的空間網狀結構中交換和流通。人工浮島,采取植物漂浮生長的方式,可以使該技術適用于不同深度的水體,水位的變化不會對人工浮島產生影響。
水生態過程中,往往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大量的外來污染源排入、周邊居民垃圾污染、水體自身底泥未能清淤、水體自凈化能力薄弱、透明度低導致的DO不足,水生植物種群單調等原因,都可能會導致水體的惡化。根據不同的現場情況選擇不同的現場設計工藝才是重中之重。